上半年过完了,可以说上半年,在政策三天一变的日常和客户资质越来越差的情况,两极拉扯中落下了帷幕。
2023年水有多大,今年的不良就有多糟糕,导致今年主旋律变成了债务重组,当然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承担得起“重组之重”的。
去年的朋友圈,天天有单笔100w的批复,今年的朋友圈,粉丝说我2天发一条,是不是在偷鸡,我说我在等水。

参考倍数
好了,说回我们的命题
当下,2024年的当下,在广州一个工薪族,最多能做多少信贷?
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数据,广州2023年平均收入,是154475,月均收入是12872元

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数据,
因为根据以往经验,一个城市的月平均收入,会作为本地银行进件的重要指标,大于这个收入的,可以放大授信倍数,低于这个收入的,授信倍数会打折扣。
最近操作的重组一定程度上是在验证这个命题,
我们给出了一定的倍数,区分几个范围
第一梯队单位:事业单位,机关单位,国企
税前收入和公积金
基数4000-10000,按照80-100倍给计算额度;
基数1w-2w的,按照100-200倍授信计算额度;
基数2w-39579的,单笔100w的产品可选非常多,最高可以做到600+,保守300是ok的。
当然以上的说法,是单位全部在银行白名单的前提下,如单位不在银行白名单,那倍数就得缩小下范围。
个例个论,以上仅为参考,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倍数计算。
因为也会遇到一些朋友个税非常高,但是基数就是低的;还有社保,个税,公积金非统一单位等等的一些情况;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信贷趋势:两极分化
现在的信贷趋势,有些两极分化
普通民企信贷授信,选择还是比较少的,加上2023年的放水,不良更多,进一步收窄了选择。
比如线下的先息后本产品,面对民营的单位,要求门槛更高,收入现在要在1w以上,以前只要8000;而且不少银行都实行白名单制,大部分民企不在其中;
上市民企:受今年裁员大潮的影响,有些上市的民企员工,也出现大批逾期,还款来源更加不稳定,也会影响到银行对该单位员工稳定性的判断。
所以上市公司除了一些头部企业稳在白名单里,少部分单位也会被踢出去白名单。
国企+事业单位:依旧还是比较吃香的,教师,医生,公务员职业,还是非常稳定的,所以针对这一类的人群授信,银行依旧是非常大方的,会出现过分授信的现象;
且一些国企的基层员工抗风险能力其实不行,银行现在也学会区分辨别了。
比如广州地铁的一些普通员工,负责后勤 ,还款能力是有限的;电信的一些上门安装的一线工人等等,对于有大量一线工的国企,银行也是慢慢学会甄别,出现了对公积金基数的限制。
可能大家老觉得今年银行贷款,放不出去,都觉得是放宽的。
其实不是的,银行向来都是精准放水,
你好了,让你更好;你负债多了,收入低了网贷多了,什么亮点都没有,不好意思,我是想赚利息,不是想催收,每天申请的人那么多,为什么要选择给你额度?
所以今年两极分化更加严重。
关于这个命题,工薪族最多并发多少信贷?
一直都是变化的,更多是要了解趋势。
今年的信贷趋势:大部分银行是较去年严格的,
去年税前收入8k+网贷多查询多的民营,我都有产品可以做;
今年税前收入低于8k的+网贷多+查询多+没房子等bug叠加后,就没工具用了。
有的产品都收紧,甚至撤离市场,直接没有声音了。
比如今年的长沙分期卡,渤海金领贷,杭州银行等等;
2023年的水有多大,2024的不良就有多糟糕。
所以对于2024年,工薪族到底能申请多少信贷,并发尽贷,除了参考上面的经验答案,当然还跟当下政策,城市,操作手法有关。
能尽早置换就早置换,早重组就早重组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贷款小助手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cbay.com/index.php/5109.html